【導言】
創立於1986年12月的奧塞美術館,主要是收藏1848至1914年間的美術作品。奧塞美術館的館藏是依據年代順序分類,其定位是介於羅浮宮(Louvre Museum)和法國現代藝術博物館龐畢度中心(French national modern art museum Centre Pompidou)之間。豐富的館藏包含畫作、雕塑、裝飾藝術、素描、照片和建築製圖,可協助大眾深入領會創作作品之時代的歷史和文化背景,為一擁抱當代創新觀念的美術館。
奧塞美術館的館藏係展示出19世紀的法國。法國於19世紀獲得歐洲和全世界的矚目,當工業革命展開後,社會環境亦隨之改變,大眾開始以截然不同的觀點審視藝術,因此,導致創作和鑑賞藝術的方式出現根本的改變。由於此變化非以和緩方式進行,亦無可避免地引發衝突,而圍繞創作的無盡爭議,也成為19世紀藝術作品最顯著的特色。
本次策展之目的在於紀念奧塞美術館創館30週年。本展覽是從奧塞美術館的館藏中精心挑選出經典名作,忠實呈現19世紀下半葉的西方藝術,並介紹藝術史上的重要藝術運動。

【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】
1855年,巴黎的世界博覽會舉辦了兩場向尚・奧古斯特・多米尼克・安格爾(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)與尤金・德拉克洛瓦(Eugène Delacroix)兩位當代大師致意的回顧展。安格爾堅守古典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,而德拉克洛瓦則是對浪漫主義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畫家,相對於古典主義風格,他運用色彩在作品中抒發個人情懷,即使德拉克洛瓦在逝世後的影響力已逐漸減弱,但是浪漫主義依然受到畫家們的喜愛。多數畫家偏好古典風格中展現的理想體態和肌理,例如威廉・布格羅(William Bouguereau)和尚-雷昂・傑洛姆(Jean-Léon Gérôme)等畫家,在當時,無論在法國國內或國外均可接到無數委託創作。
本區重點展品包括,尤金・德拉克洛瓦(Eugène Delacroix)之《獵虎圖》(Chasse au tigre)、威廉・布格羅(William Bouguereau)之《襲擊》(L’Assaut)與尚-雷昂・傑洛姆(Jean-Léon Gérôme)之《鬥雞》(Jeunes Grecs faisant battre des coqs)。
【學院派與寫實主義】
居斯塔夫・庫爾培(Gustave Courbet)的作品在世界博覽會期間獲得極佳的名聲後,為寫實主義奠定了基礎,並影響了同世代的青年同儕藝術家。寫實主義與之前將現實美化的藝術風格不同,而是以如同照片般的方式紀錄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。在都市迅速發展後,勞工階級的生活環境不僅成為一般大眾關注的焦點,更成為引發爭論的政治議題,即使是法國鄉村地區和農民生活亦獲得世人矚目。例如米勒(Millet)等藝術家,皆專注於描繪農民的勞動情形與法國鄉村風景。寫實主義崛起與19世紀歐洲急速發展的歷史密切相關,進而演變成以巴斯蒂昂・勒帕熱(Bastien Lepage)為代表的自然主義。
本區重點展品包括,居斯塔夫・庫爾培(Gustave Courbet)之《裸女與小狗》(Femme nue au chien)、艾德嘉‧竇加(Edgar Degas)之《證券行群像》(Portrait à la bourse)、奥古斯特・雷諾瓦(Auguste Renoir)之《彈鋼琴的少女》(Jeunes filles au piano)與尚-法蘭斯瓦・米勒(Jean-François Millet)之《拾穗》(Des glaneuses des coqs)。
【印象派與自然主義】
19世紀末期,別具寓意的風景畫盛行一時,且徹底撼動了繪畫中既有的各類派別。尚-法蘭斯瓦・米勒(Jean-François Millet)為印象派畫家開啟創作的門扉,而克羅德・莫內(Claude Monet)創新的分散筆觸,更成為印象派畫家表現光影技法的創作基石。印象派畫家的作品曾遭到手法粗糙及未經修飾等批評,但是這一群畫家仍堅持自己的創作概念,其畫風終於風迷了大眾。在印象派逐漸脫穎而出的同時,自然主義畫家亦透過創新突破的繪畫風格,開始歌頌鄉村生活。
本區重點展品包括,克羅德・莫內(Claude Monet)之《維特伊雪景》(Effet de neige à Vétheuil)、卡密爾・畢沙羅(Camille Pissarro)之《曬衣服的女人》(Femme étendant du linge)、亞弗烈・希斯萊(Alfred Sisley)之《莫瑞橋》(Le Pont de Moret)、保羅・塞尚(Paul Cézanne)之《曼西橋》(Pont de Maincy)與《諾曼第農舍庭院》(Cour de ferme en Normandie)。

【象徵主義】
除寫實主義和印象派之外,還有一個瞭解19世紀末繪畫史的重要語彙是象徵主義。象徵主義強調從情感層面,而非以客觀方法描繪主題,主要是以數位畫家的作品為代表:從居斯塔夫・摩洛(Gustave Moreau)至皮耶・普維・德・夏凡尼(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)。此外,畫家總是在嘗試將自己的內在世界、想像、夢境和幻想視覺化,這正是象徵主義的源起。描摹人體是源自學院派風格,但是象徵主義卻以更自由的手法展現,也因為畫家們將傳統棄置一旁,而能從學院派的桎梏中破繭而出。
本區重點展品包括,居斯塔夫・摩洛(Gustave Moreau)之《嘉拉蒂》(Galatée)與保羅・塞尚(Paul Cézanne)之《聖安東尼的誘惑》(La tentation de Saint-Antoine)。
【20世紀現代藝術的各種起源】
在1890年代初期,印象派終於獲得認可,但是之後的美術史開始進入各種派別齊鳴的時代。印象派重視捕捉自然界的光線,文生・梵谷(Vincent Van Gogh)即深受其影響,並在自己生命的餘年嘗試進行此觀點,為20世紀初期的表現主義敞開大門。
「Navis」意指「提倡者」,這一群畫家主張停止描摹自然,而強調造型及透過呈現出藝術家的心靈世界,將此概念理論化。艾德嘉・竇加(Edgar Degas)曾採取自然主義風格,並以淋浴的女性為創作主題,而菲利克斯・瓦洛東(Félix Vallotton)的《浴間仕女》(Femmes à leur toilette),則是以抽象手法詮釋相同的主題。同樣地,畫家們融合了舊有的繪畫技法和新的創作風格,為美術史展開全新篇章。
本區重點展品包括,費利克斯・瓦洛東(Félix Vallotton)之《浴間仕女》(Femmes à leur toilette)、文生・梵谷(Vincent Van Gogh)之《午睡》(La Méridienne)與保羅・高更(Paul Gauguin)之《布列塔尼農婦》(Paysannes bretonnes)。
